由于突发事件的偶发性和公共性,突发事件发生后会有短暂的信息真空期。如果不能及时发布权威可靠的信息,大量的谣言就会填补真空,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会的不确定性,带来二次伤害。为了避免谣言先入为主,阻碍突发公共事件的后处理,有效应对谣言,减少其负面影响至关重要。同时要分析谣言产生的原因,从源头上扼杀谣言。
(一)及时发布信息,减少谣言传播空间。
大部分突发事件之所以产生谣言,是因为信息不透明、不对称,存在虚假报道和不实报道,造成信息真空。公众对真相产生怀疑和怀疑,渴望获得相关信息。当社会主流信息渠道机制功能减弱时,其他信息渠道就会活跃起来。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,一旦公众无法从官方的信息渠道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,他们就更容易相信其他渠道的信息。人民日报舆情监测办公室曾提出黄金四小时原则,意思是第一时间发声,第一时间处理问题,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。
(二)完善辟谣机制,加强舆论监督。
辟谣机制主要分为形式和渠道两部分。谣言止于公开,而辟谣最好的方法就是公开真相,用事实回击谣言。新媒体时代,谣言形式多样,有图片、文字、视频、声音等的组合。对公众造成了影响。因此,谣言的形式不应局限于一种。有了多媒体整合,多平台发布,谣言的成功率会更高,避免屡传不成功的谣言。拓展辟谣渠道,发挥多主体作用:发挥舆论监督作用,加强对谣言的监测,发现了就处理;利用主流媒体权威性强、可信度高的优势,及时发布谣言,呼吁公众转发。传统媒体也要发挥议程设置功能,为谣言设置话题,从谣言中吸引人们的注意力,全面客观地报道事件,引导舆论朝着人们期待的方向发展。
(三)提高公众媒介素养,促进舆论理性表达。
大部分谣言都是以马赛克处理的朋友圈截图、聊天记录或者PS处理的图片的形式出现。不仅原始来源无法追溯,真实性也经不起推敲。但很多人往往缺乏信息识别能力和理性思维,然后基于对人际关系的信任,盲目相信朋友圈或微信群中熟人转发的谣言。新媒体的去中心化给了受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,但被赋权的受众并没有足够的媒介素养,尤其是群体中容易跟风、参与谣言传播的个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