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给好多上市公司做过危机管理的培训,碰课程之前,大多都会有这样的要求,把我们的舆情敏感点梳理一下吧。后来我发现,凡是被我们梳理出来的敏感点,几乎一个都没有爆发过。那些预案就和马奇诺防线一样,真正的危机发生时形同虚设。
传播学里有个术语,叫议题设置,传统媒体时代,议题设置是主流媒体把持着话语权的,而现在,众声喧哗,议题设置的权力已经分散,当社交媒体上群情汹汹形成舆论洪流时,相反还会把传统媒体裹挟而入。
我最先看到携程亲子园的事件,是在脉脉的匿名圈里,而后在微博,在朋友圈,最后在今天,终于成了全媒体的头条,而携程面对这种舆情的雪崩,却还在我也是受害人的固有范式里。忽略了虐童,这个话题全民共振性。有孩子的感同身受,没孩子总有亲戚有吧,一个同仇敌忾的心理同盟就这样形成,而携程不是受害者,是敌对方。整个过程里,携程尽管做过一些努力,但还是对议题设置完全没有把控力。整个事件对于携程的形象也带来不小的损害。
从携程这次危机可以看到,和微博时代红十字形象危机、朴槿惠的政治危机一样,新媒体时代的危机都有这样的共性:
风起于青萍之末,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,经过社交媒体几何级数的传播放大,最终酿成一次舆情风暴;
舆情危机大众传播的剧本是个类型片,一个受欺凌的弱势群体加一个毫无同情心既得利益者、霸凌者,大众的同情心和义愤是激发传播链条心理驱动力。影像带来的冲击力大于文字,携程亲子园和前年726荆州电梯事件,舆情之所以被快速放大,都在于影像放大了人们的同情心和义愤。
新时代的危机大都是社交媒体形成热点后传统媒体介入,传统媒体对于议题设置已经弱化,所以那种贩卖媒体关系的掮客型公关可以休矣。但当大众的愤怒情绪稍微平息一点的时候,传统的媒体理性,对于事件的深入分析,通常会把事件讨论带到一个更高层面,毕竟任何一个热点问题的背后,都有它的社会原因。亲子园事件中,话题以及从对携程的指责,逐步升级到对于幼儿园办学资质问题的讨论。
在任何一次危机事件中,态度比是非重要,措施比解释重要。等危机过去后有大把的时间去解释,不必着急于一时。如果不是封口令,如果不是甩锅的道歉信,估计携程也不至于这样被动。